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,“澎湃新闻”()寻访经历改革浪潮下人们,追忆1978年,见证大时代变迁下个人生活的变化。
这个问题对于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教授吴飞飞来说问得有些唐突。吴飞飞想了想告诉澎湃新闻记者,“那么久了啊。我记得没什么特别的,就是很传统的过年。b33体育就是吃,然后走亲戚。当时我住在城隍庙那里的弄堂房子,后门出去就是沉香阁。不过现在看看小叻,当时感觉走走也要蛮多时间。”
然而,1978年对于吴飞飞来说并不普通,因为那一年,她刚进入上海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(简称轻专)的设计系。那是上海应改革开放需求所开创的第一届设计系——装潢设计(即现在普遍所称的视觉设计或平面设计)。
在随后的两、三年里,轻专逐渐成为了当时中国最好的设计系之一。另一所出类拔萃的设计院校在则是北京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,现清华美院。作为当时最好的设计院校的40位第一批学生,吴飞飞有幸成为其中一员。
吴飞飞个子不高,骨子里却是一直要强的。“当时骄傲啊,班里女学生很少的,我记得算上我就5个女的。”对于当时学生的男女比例,回想起来,吴飞飞认为,“当时还有一些封建思想,女的不用读很多书,当个贤妻良母就可以了。读到大专,还不是非常普及。”
吴飞飞说,自己从小热爱艺术。当时对于设计也没太多概念,也算是阴差阳错的学了设计,这一错,就错到了现在。从读书至今,吴飞飞始终处在设计和设计教育领域中,一晃就是四十年。
1981年,完成了3年的学业,作为应用美术的毕业生,吴飞飞无疑是需要走上社会的。磁带厂是她的第一份工作平面设计。
由于刚刚进入改革开放,设计、装饰并不如现在那么发达,并没有所谓的设计公司,设计部都是厂里的一小部门,都是跟着厂走的。“当时在社会上做设计没有现在的样式那么多,也没分的那么细。一个设计师需要完成的工作是从磁带上的包装到音像店的橱窗设计,道具,装置设计,全部都要做。除了要做上海的店面,还有外地的一些。同时,还有展销会。这些就两个人做。当时我的合作伙伴还是电影演员牛犇的儿子叻。”吴飞飞回忆道,当时在南京做橱窗设计时常会引来许多人观看。有一次,一批南艺的学生得知我们是上海轻专设计系毕业之后,都来看我们做设计。南艺不错了吧,为什么还来看我们做?因为当时很多院校很仰慕我们的设计系。b33体育”
现在很多人议论的课题“设计师和客户的关系”,和过去相比,已明智了许多。在改革开放初期,对于设计方案一锤定音的都是每个厂的厂长b33体育,“虽然设计过程中要和各个科室的主任“斗智斗勇”,表达自己的设计思路,但最后都是厂长说什么就是什么,这期间也的确有许多无奈。当时不开心,但正常的,因为当时自己锋芒毕露,棱角锋芒。”在磁带厂工作3年后,经人推荐,吴飞飞来到了上海工艺美校教装潢设计课程。那是在1985年,上海正因改革开放而不断发展,相应的设计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,作为中等职业技术院校的上海工艺美校和高等院校的轻专都在扩招,为社会输送应用美术的人才。
“当时的学生,很多都进了大的设计公司。”说到学生,吴飞飞还是很自豪的。“当然毕业的不会都去做设计,很多人会转向纯艺术。还有的在工艺美校读书期间就已经在为纯艺术打基础了,有个小男孩喜欢画水墨画,后来考取了上大美院,现在在上大当老师。”
在工艺美校教书10年之后,吴飞飞又回到母校,成为了轻专的老师。至今,没有换过工作。
在转岗的几年中,吴飞飞并不是很“本分”,心里一直想着国外,在工艺美校教书期间不断自学外语,但却都和国外失之交臂。1991年,得到了罗德岛大学的通知书,却在面试签证时显露出了舍不得幼小的儿子的神情而被拒签;后来又被纽约大学陶瓷专业录取,因没有找到合适的“担保人”而再次失败。
在这十几年间,吴飞飞也见证着上海的设计院校因社会发展的需求而崛起,综合性学府的设计系如雨后春笋般,上海师范大学、上海大学、华东师范大学等都逐渐开启了设计系。
随着设计学科的发展,吴飞飞在1998年也圆了出国梦,通过学者交流去了德国进修。这也使她受益匪浅,设计也受到德国“钢硬”的影响,随后还得了国际大奖——红点奖。
谈及这几十年的设计教学,吴飞飞认为,当时更注重技术,现在更讲究创新。以前是技术+创新,而现在是创新+技术。“当时都是手工的,包括文字也是自己手写出来的,十分挺拔,我们写的字是拿过去制板印刷的。再小的字(产品说明字体)也是靠手写出来的。”吴飞飞笑着说,“我到现在还保留了这个技术。可能在我们这些老的老师看来,技术很重要的。因为技术是体现你创意的基础b33体育,没有技术,设计的创意体现不出来。”
社会变了,设计也变了。吴飞飞告诉记者,改革开放初期,设计的大结构主要以橱窗设计和包装设计为主,随后才有了产品说明图到样本设计,吊牌等小产品,再到后来经济发展,设计也五花八门了,产品的包装结构也越来越复杂了。现在的“包装”更是不单单指产品的包装了,而是一种商业艺术化。“以前结构真的是最简单的,六个面,把东西包包起来就好了。”
当然,除了设计结构的变化,不得不忽视的还有设计风格的变化。“抄袭”,“外来中用”,无疑是设计界不得不面对的词。“我们读书的时候没有那么多资料可以看,还没开放,书都没进来,所以都是原创。00年左右中国出现了抄袭风,抄袭风也越来越强。”在吴飞飞看来,通过设计的抄袭是必然规律,通过抄袭走出自己的设计之路,10年之后的中国设计也逐渐开始有了自己的东西。
在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上,中国设计师们开始从汉字,书法中寻找元素,设计了很多中国味的作品。“这点是外国人比不上的,因为汉字有其独到之处,它依旧有着象形文字的影子。而国外的文字,即使是埃及的文字也脱离了其最原始的形态。但中国没有脱离象形文字。”
这些年,吴飞飞很热衷于做海报。在她看来,海报设计是有艺术性的,是一种个人的表达,是设计和艺术的节点,也能反应一个人对社会道德的评价。即使在解放初期,海报设计的主题,大多数都是表现一种人性的特征和情感。国外的海报有着几十年的历史,而中国的海报就在这十几年里真正开始的。中国的海报是根据其用途而发展起来的平面设计。“文革”之前不叫海报,叫年历、挂历、月份牌,挂在家里的,上面有一个小角有产品信息,不商业的。户外的叫招贴,也是海报的一种。
随着改革开放,经济的发展,招贴摇身一变,成了海报,开始商业了起来,走向户外,再随后,开始公益了,有文化了。“十几年前,上海的海报不灵的,但现在好了。主要是眼光打开了。”